弹簧传奇-Nike Shox科技兴衰简史

2019-01-04  阅读[545]
导读:2000年Nike Shox一经问世便以极快的势头迅速蹿红,并且在短时间内发展出各种不同形态,从半掌到全掌、从跑鞋和篮球鞋到全品类,在2000年初占领了各大装备新闻的头版。快速的更新令Nike Shox越来越酷,然而却也暴露出它的一些短板,后期Nike Shox发展出更加稳定和使用的Impax和Air Shox版本,却是以牺牲外观的Cool为代价。......
这种出现于2000年的传奇缓震科技,它的腾飞与陨落都颇具传奇色彩,它拥有那个时代最超前的外观设计,它拥有令很多人难以企及的高昂售价,它拥有文斯·卡特辉煌的半神青春,它更引领了结构缓震的装备竞赛,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它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凝固成心墙上的“蚊子血”和“红玫瑰”。

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Nike CEO马克·帕克亲口宣布了Nike Shox的归来,一代Sneakerheads苦苦等待的青春记忆瞬间活化,饰以Nike Shox Gravity之名反重力发射。它变了吗?是的,但举手投足间仍是经典的味道。

Nike Shox的复杂系统
Nike Shox科技通过一个完整的系统发生作用,如同汽车的底盘,这个系统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即是气柱本身,上承托盘和下承托盘,大部分情况上承托盘还需要单独的TPU组件和中底桥接,所以也可以视做第四个部分,在Nike Shox Gravity上使用的全新Nike Shox科技仍然如此。上承托盘的作用类似车架,起到稳定气柱的作用,令来自足跟的能量可以均匀分散到每个气柱上;下承托盘则针对复杂的地面,在不同落地情况下平稳吸收冲击力;气柱本身的作用就如同避震器一样。

弹簧传奇-Nike Shox科技兴衰简史图1

火箭时速
Nike Shox Gravity的鞋底花纹来自火箭腾空时的爆炸烟雾,寄托了Nike Shox科技如同火箭般腾空的震撼视觉效果。然而Nike Shox的回归并没有经历太久的尝试和讨论,2017年3月Nike开始设计Nike Shox Gravity,利用八个月的时间将概念成型并且制造鞋款,在2018年1月Nike Shox Gravity已经开始陆续在北美发售,售价为150美金。Nike Shox Gravity的主设计师亚伦·库珀(Aaron Cooper)表示:“我们可以拿出一款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迅速地摸清它的分寸,同时生产出一款我们可以穿在脚上的鞋子”,为此他和其他设计师在俄勒冈州比弗顿Nike全球总部,利用Nike快速开发原型样品的能力,迅速地把他们最初的概念变成了工厂级别的产品。

运动基调
Nike Shox Gravity是一款隶属于Nike Sportswear的产品,但为了保证Nike一贯的品质,设计过程中它仍然接纳了来自运动员的反馈。Nike Shox Gravity的另一位设计师格雷格·汤普森(Greg Thompson)曾是Nike麾下的一名铁人三项运动员,运动员的敏锐直接帮助他快速为这款鞋定下基调,而来自其他跑者的反馈突出了两种独特的感觉,帮助设计师确定了他们希望创造什么样的体验。首先是轻盈,一位运动员对它的描述是“当你从新鲜松软的雪地上滑过时那种飘然的感觉”。南加州的跑者希望这双鞋子能够复制他们站在冲浪板上的感觉,他们说他们想“在人行道上体验冲浪的感觉”。虽然有着和过去相同的结构,但Nike Shox Gravity所使用的Nike Shox科技明显更加柔软,相信使用了全新的材料制作,它更加注重日常通勤中的舒适感,对足部反馈也更为柔和,而不是强烈的控制。

Nike Shox的领航员
亚伦·库珀是负责Nike Shox Gravity的主设计师,这位传奇设计师和Nike Shox科技渊源颇深,也经手过很多惊人的鞋款,曾与艾瑞克·埃瓦尔共同设计了第一款使用Nike Shox科技的篮球鞋——Nike Shox BB4。

弹簧传奇-Nike Shox科技兴衰简史图2

简约流行
作为专为Nike Sportswear设计的鞋款,Nike Shox Gravity带有很多和过去不同的特征,也应用了很多这个时代的最新科技产物。

例如鞋身两侧的四条拉带,它们类似于流行的Flywire科技,但是完全暴露在外,成为了鞋面上不多的装饰细节;传统的鞋带被快速系带系统代替,八个灵活的拉扣轻巧便利,只需轻轻一拉就可以紧固系带,不会破坏鞋面系统的完整性,也提高了整体设计的科技感;后跟的TPU托盘饰以金属涂装,在光线的照射下明艳动人,但并非十分坚硬,令足跟位置仍然保留有一些活动空间;下方的格栅状TPU则延续了Nike Shox的科技感,也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Nike Shox Gravity的整体造型采用了时下流行的极简风格,已经与传统Nike Shox鞋款给我们的机械感大相径庭。

服务生活
在鞋身内侧有两块别出心裁的织唛,一块写着“Dream Big”,我猜测或许Nike从未想过放弃Nike Shox科技,而另一块写着“Engineered to the exact specification of athletes from the track to the street and everywhere in between”,代表Nike Shox将在运动生活领域发展的决心。坦白来讲Nike Shox一度触礁的原因就是因为它的舒适性,过于强烈的场地感令它很难在场下穿着,而过于强烈的机械风格设计也令它很难服务于日常穿搭,相信Nike Shox Gravity的到来将会扭转这一局面。

若隐若现的秘密
在Nike Shox Gravity的鞋舌上有一块橡胶鞋提,仔细观察后我发现了一个秘密,这里隐藏着一个“P”字Logo。这个Logo最初出现在Nike Presto系列的衍生鞋款上,是Nike Presto Logo的一个后期变体,代表这款鞋的帮面设计遵循了Nike Presto概念。Nike Shox Gravity鞋面确实采用了弹性网布打造,鞋领的开口也遵循了托比·哈特菲尔德的“V切”设计,令鞋面和脚踝部位都能更贴合足部。不过出于未知的原因,Nike并没有随着Nike Shox Gravity的发布公布这一设计理念。

机械实验
Nike的结构缓震的梦想始于1984年,也正是那时,Nike开始了以优化能量回弹技术为目标的生物机械实验。刚开始时,Nike设计师和工程师在跑鞋的中底添加了钢制弹簧,想试验它能否提升跑步效率。一年后,他们试验了一款多层叶片式弹簧鞋跟,想看看能否找到最佳的缓震和平衡点。在之后的整个80年代,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对各种合页和机械柱体进行试验。直到1997年,采用双片式泡沫柱体结构的原款Nike Shox终于诞生了,并最终在2000年被众多运动员穿在了脚上。不计其数的试验和难以忘怀的审美风格让这双球鞋在许多鞋迷心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地位(包括之后在其基础上推出的众多篮球鞋,跑鞋,训练鞋和网球鞋)。

弹簧传奇-Nike Shox科技兴衰简史图3

弹簧传奇
第一款搭载Nike Shox科技的鞋款是Nike Shox R4,这是一款诞生于2000年的专业跑鞋。在Nike早期的网络宣传图中,我们能够清楚的看到它与传统跑鞋的对比,也能看到它在冲击模拟下的受力过程。

虽然是最传统的4柱型Nike Shox,但无论受力的位置是怎样的,单独的气柱会发生形变,而承托盘则使整个后跟保持平稳,并且将冲击力快速转化为反作用力,推动跑者前进。这样的受力过程正是Nike Shox鞋款被称作“弹簧鞋”的原因,很多人都相信穿着Nike Shox鞋款会增加弹跳,这或许并非是无稽之谈。然而Nike Shox的弱点在于它无法很好的处理水平方向的形变,这也是它逐渐陨落的一个原因。

半神回忆
真正帮助Nike Shox扬名海外的是它的篮球鞋系列,更是得益于百年一见的代言人文斯·卡特。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卡特穿着第一款Nike Shox篮球鞋BB4为美国队出征,在与法国队比赛中跨过2.18米的法国中锋弗雷德里克·魏斯的头顶完成单手劈扣,这记被称为“世纪之扣”的扣篮也顺便为Nike Shox篮球鞋打开了销路,无数少年在街头模仿卡特的扣篮,也模仿卡特穿上了Nike Shox鞋款。

此后卡特成为了Nike Shox系列的专属代言人,Nike Shox VC 1,VC 2和VC 3都使用了全掌多气柱的设计,并且气柱的排布方式和数量不断变化,而Nike Shox VC 5和VC 6则采用了半掌6气柱与Nike Zoom Air的组合,被誉为是Nike Shox的最佳配比,但随着卡特伤病的增多,Nike Shox也逐渐走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每当回忆起卡特的惊世扣篮,Nike Shox总扮演了重要角色。

弹簧和“啵,啵”
Nike Shox科技的Logo是一个横向的“N”字,既代表了Nike也形似一个弹簧,在Nike Shox Gravity中这个Logo仍然被沿用,出现在鞋垫上。Nike Shox最初的宣传语是“Boing”,这并非是什么单词,而是来自电视广告中鞋子走起来发出“啵,啵”的声效,这是Nike Shox的特殊标志,而这个词在国内的宣传中被演化为“能量持久”。

Nike Shox兴衰简史
2000年Nike Shox一经问世便以极快的势头迅速蹿红,并且在短时间内发展出各种不同形态,从半掌到全掌,从跑鞋和篮球鞋到全品类,在2000年初占领了各大装备新闻的头版。快速的更新令Nike Shox越来越酷,然而却也暴露出它的一些短板,后期Nike Shox发展出更加稳定和使用的Impax和Air Shox版本,却是以牺牲外观的Cool为代价。通过Nike Shox科技的简史让我们再次认识这项传奇科技的兴衰。

结构减震竞赛
Nike Shox的出现激发了结构减震的革命,几乎所有品牌都在顷刻间投入到这场军备竞赛,当时的盛景犹如“美苏争霸”。但实际上真正能够与Nike Shox匹敌的对手并不多,同时代的包括adidas的a3和Bounce,Reebok DMX Shear,AND1 Trinity Pro System和Li-Ning“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