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单双打选拍误区[经验分享]

2019-07-02  阅读[179]
导读:总体说来,单打选手选用的拍子普遍比双打的要重和硬,不少的业余球友们选拍时也参照了这一标准,单打用拍头重,杆硬。其实,这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选择其实恰恰相反:单打—头轻杆软,双打—头重杆硬。
打球时间也不算短了,在几个俱乐部也混了个脸熟,尤其是在论坛上和各位大虾(或者菜鸟?)进行了一些深入而富有成效的交流,对球友们的选拍问题有了一点认识。随着自己球龄的增加,水平的提高(自我感觉而已),以及和一些资深大侠们的深入交流,对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看法——广大的业余球友们,你们在选拍方面都走入了歧途(此处应该以沉痛悲壮的语调大声念出来才有效果……)。

一般人选拍,或者听听身边高手的建议,或者上上论坛,看看大家的评述,不过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那就是参考一下专业的运动员们是如何选择的。撇开同为业余球手的建议不说,我们先来看看一些顶级的运动员们都是用什么球拍吧:单打:林丹早期的 AT700,陶菲克用过AT900T,李宗伟用过AT900P……双打:蔡赟以前用过AT900T,付海峰用过TI10第二代,李龙大的AT800de,李孝贞 TI10第三代……总体说来,单打选手选用的拍子普遍比双打的要重和硬,不少的业余球友们选拍时也参照了这一标准,单打用拍头重,杆硬。其实,这个选择是完全错误的。正确的选择其实恰恰相反:单打—头轻杆软,双打—头重杆硬。

浅谈单双打选拍误区[经验分享]

我们在选择球拍的时候,一定要参照自身的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条件来选择,专业运动员们也是如此,同时,还要针对单,双打的不同技术和战术特点来做出决定。那么,专业和业余的差别真的这么大吗?没错,这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还是想作点深入的分析:对于专业运动员,单打主要靠的是快速的拉吊,抓住机会再突击,关键时刻要有一拍致命的能力。看了这次的澳门男单决赛,这种感觉尤其强烈,陶菲克的突击相对李宗伟就强了太多,出现机会可以一拍致敌于死地,最多再加上一拍跟进。而李宗伟就差了很多,多次突击都被陶菲克轻松化解,最终灰溜溜地败北。顶级的运动员们拉吊能力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主要的区别就在这关键的一拍上,你一旦打不死,或者不能造成对方的被动,你就无法克敌制胜,林丹就是头顶一拍的突击独步天下,才有现今如日中天的地位。对这些人来说,技术和力量都没有任何问题,有个头重杆硬的拍子,可以在关键时刻增加哪怕是1%的速度和力量也是值得的,也就造成这么多顶尖运动员选用AT系列的球拍的事实。

在这一点上,双打就完全不同了,现在的趋势是平抽快挡增多,前半场的争夺激烈,而且双打运动员的防守能力也极为突出,很少有机会一拍致胜,在这个前提下,一般的双打选手当然要选择头轻杆软(只是相对单打而言)的拍子来增加自己的胜算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打专业运动员的步伐,对他们而言,长期魔鬼训练获得的水上飘的脚步可以保证他们在90%以上的时间都不至于陷于被动的地步,一个头重一点的拍子并不会对他们的出球质量造成任何影响,而关键时刻的一拍致命却又是如此的重要,无怪乎单打选手们都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对于业余爱好者而言,技术能力,身体素质,战术意识上的差距相比于专业选手是巨大的,不可同化类比,一般单打大家都自称是拉吊突击型,但在真正的比试中,由于步伐,手法上的不足,很多情况下都是在被动,半被动的情况下完成技术动作的,而力量,技术上的不足又不能保证自己打出到位的落点。因此,选择一个头轻,杆软的拍子来沾下现代科技的光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它在被动的情况下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对于双打,由于是两个人合作,相对步伐移动范围较小,大部分时间可以比较到位,可以很好地发力,而且业余球友们的水平还无法支持平抽快挡这种比较高级的打法,一般都以攻守轮转为主,一个头重的拍子可以在进攻时大大增加威力,防守时只要你握柄上移,也可以获得不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