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

2025-01-16  阅读[2116]
导读:李宁战戟8000,凭借抗扭强度优秀的拍框,通过拍面的控制就可以精准把控出球线路和落点。硬度和弹性恰到好处的中杆能够实现干脆利落的击球,保证了出手的快速与突然性,从而进一步提升点杀的威胁。中前场小发力的抽挡,硬弹干脆,出球质量和理想的效果比较匹配。平高球出球干脆,击球感反馈清晰,不拖沓。......
高远球
虽然是以平衡为定位的球拍,战戟8000上手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厚重的。此前弓箭11和弓箭11PRO分别作为我的主力球拍,使用过很长时间,战戟8000的头重感相比前二者要更加明显,挥重也更大。

较大的挥重和明显的头重感带来的,自然是在上手球方面容易借力的特点。在使用战戟8000回击高远球时,能够清晰感受到拍头的惯性带来的力量加成,所以尽管中杆算是偏硬的,在击打高远球时也并不会太吃力。

[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图1

第二点就要聊到击球的反馈。战戟8000的中杆反馈可以说在同类型平衡拍中是比较独特的,首先它的硬度应该属于偏硬,因此击球时需要一定的主动发力去打出中杆形变,这里说的硬度偏硬主要是与弓箭11相比,要打出相同的形变,战戟8000需要的力更大。但其次,由于材料的进步,战戟8000的中杆拥有比弓箭11更好的弹性。另一方面,战戟8000的拍框具有较高的刚性,在击球时非常稳定,抗扭较好,故而综合感受下,战戟8000的击球反馈更偏向硬弹,相比弓箭11带有明显持球感的反馈,是截然不同的。总的来说,战戟8000的击球反馈偏硬,击球感非常硬朗,出手干脆,有爆发力。如果要比较排序的话,我认为战戟8000的击球感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更硬,不过弹性介于弓箭11PRO和弓箭11之间,综合上手难度则略高于二者。

所以说,其实对于发力水平处于不同层次,或者发力习惯不同的球友,单论使用战戟8000回击后场球,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击球感觉,可以是大臂带动小臂的大鞭甩,蓄力迸发,把球抛射出去。也可以更多地利用小臂手腕,凭借更小,更快,更集中的发力把球弹射出去。因此总的来说,在主动球方面,战戟8000与其控制型平衡拍的定位是非常契合的。

平高球
在能够熟练掌握小臂及手腕更为集中的发力动作之后,再进一步精简发力击球的动作,也就形成了更具球速的平高球。战戟8000兼具刚性与弹性的特点使得其具备打出干脆出球的条件,击球感反馈清晰,不拖沓。

[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图2

对于3U的战戟8000来说,虽谈不上触球即走,但也绝无明显的粘球感,出手干脆。在这一点上,同为以控制为定位的平衡拍,战戟8000的击球感觉和弓箭11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后者的出球有明显的包裹感,可以感觉到球头和线床接触的时间更长,而战戟8000则有些偏向硬弹的意思,在持球性和出手速度之间做到了一种新的平衡。

此外,战戟8000优秀的拍框抗扭使得其出球角度不会出现明显的不规则偏差,因此出球精准,使得使用者对于平高球的线路方向和落点有更清晰的把控,从而提高控球的成功率。

重杀
基于后场主动高远球的体验,战戟8000较高的挥重以及头重感使得挥拍时比较容易借助拍头的惯性打出鞭甩,反映到重杀上则体现为有较好的下压感。不过由于中杆硬度的不同,尽管战戟8000有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都更强的头重感,如果用同样的发力和击球点去击球的话,依然会出现压不住球的情况,因为战戟8000的中杆硬度更高,相对形变小,击球时握紧球拍之后中杆回弹的幅度以及时间更短,需要适应击球点以把握出球角度。

论重杀的球速上限,在能够掌握并打出高质量出球角度的前提下,战戟8000凭借更硬,更具爆发力的中杆,以及更快,更干脆的出手,杀出的球可能比弓箭11和弓箭11PRO都更具威胁。但相对的,这对使用者的力量要求也更高一点,需要拥有能够与之匹配的发力去驾驭它。

[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图3

3U的战戟8000在全力重杀时,能够感受到球拍传递到手上的明显振动,这主要是来自击出球之后的瞬间,球拍中杆回弹到恢复稳定的过程中传递出来的振动,这在4U规格上体现得并不显著,但在3U规格上还是不能忽视的现象。这一来会给使用者带来一定的负荷,二来也意味着在进行大发力时,战戟8000的出球稳定性,尤其是出球线路的准确性,就不能得到和平高球,点杀那样短促发力时相同的保障了。因此可以看出,尽管高密度减震材料的运用在小发力时有显著效果,战戟8000的减震性能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点杀
除了平高球以外,最能够体现战戟8000出球精准,落点准确的技术,就是点杀了。首先,凭借抗扭强度优秀的拍框,通过拍面的控制就可以精准把控出球线路和落点。其次,硬度和弹性恰到好处的中杆能够实现干脆利落的击球,保证了出手的快速与突然性,从而进一步提升点杀的威胁。

但对于3U的战戟8000来说,在本身对小臂手腕力量有一定要求的点杀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震手现象,因此比较考验使用者的发力规范程度和力量。

劈吊
战戟8000的击球感清晰,出球迅速,因此其在点杀等技术上的优点在劈吊上也同样适用。在进行劈吊时,战戟8000的包裹感没有弓箭11PRO和弓箭11那样强,属于反馈比较干脆的类型,击球瞬间线床表面切击球头的过程更为短促,这更考验使用者技术的娴熟程度以及对落点的把控,因为它不能像弓箭11PRO或者弓箭11那样通过更长的持球时间来对出球进行微调,全然不同的手感需要适应。

[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图4

在习惯了弓箭11PRO和弓箭11的击球感的基础上,我在换上战戟8000时的直观感受就是吊球的出球更干脆,出手更快,不过相比前二者,在回击更看重球速而非落点近网的劈吊技术上更有自信。至于更为细腻的轻吊,还是使用前二者更加得心应手。

抽球
出球硬朗扎实,有力度,这是战戟8000偏硬的中杆以及抗扭强度较高的拍框整体带来的优势。中后场蓄力的抽击,扎实有爆发力。中前场小发力的抽挡,硬弹干脆,出球质量和理想的效果比较匹配。因此总的来说,单论一拍抽球,战戟8000的出球质量以及威胁都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但由于挥重较大,头重感较明显,尤其是3U规格,战戟8000在双打快节奏的对抗里连贯偏慢,特别是在偏被动的情况下,要对高频袭来的球做出快速的回击时,它的整体表现略逊于弓箭11PRO和弓箭11。

防守
在防守方面,大拍面的设计让战戟8000保证了较高的容错率,因而不论是轻挡,还是双打中常用的回顶后场,比较容易击中甜区。而击中甜区的瞬间,线床给到球的弹力是很足的,既能做到借力打力,将球扎实地顶出去,也能比较好地控制出球的角度与方向。

[测评报告]李宁战戟8000值得入手么图5

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有一定分量的拍头以及偏硬的中杆带来的门槛,这要求使用者首先要有娴熟的技术动作去完成接杀时小臂和手腕快速的动作,其次也对自身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尤其是在双打接杀顶后场的技术上,战戟8000要比弓箭11拥有稍高的力量门槛,但对于具备了足够力量以及发力技巧的球友来说,战戟8000更具爆发力和出球能够带来更高的防守质量。

网前球
对于搓,放,勾来说,一方面需要的发力不大,一方面更依赖自身技术与手感,球拍之间的差异是比较细微的,相比之下可能受使用者的习惯影响更明显。我在网前更喜欢拍头有一定分量的球拍,战戟8000就符合这一条件,有利于动作的稳定,从而保证出球质量的稳定。

此外,在推挑方面,战戟8000的表现也给我留下了较好的印象,推球出手干脆而迅速,轻易就能够将球送去预想中的方向,同时恰到好处的弹性也不会令出球质量参差不齐,掌握合适的力度后,对落点的把控更加得心应手。

总结
战戟8000的首要优点是其拍身的高刚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强韧抗扭,这也就提升了控球的精准度以及容错率,这在兼备了大拍面的战戟8000身上是比较难得的,因而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情况下,球都能够沿着想要的方向飞向对方的场地,故战戟8000作为主打"控球"的旗舰球拍,在这方面的性能几乎是无可挑剔的,适合有一定力量基础的,专注于控制型打法的球友。

大家都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