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极看攻防,领略不一样的太极丹

2019-08-02  阅读[28]
导读:看似精简的球路,却有细腻的心思去谋划;看似“消极”防守,缺令对手的猛攻化入无形;看似不紧不慢,却突然来一手“小林飞刀”见血封喉。看似年纪大了体力不占优势,却经常打到第三局还有奇高的胜率。这就是POST-LinDan,抛弃了简单的能力比拼,用一个个精心的布局、细致的谋划去打败对手的“太极丹”。 ......
一,从“太极” 看“攻防”
(1)攻与防的关系

程教授最近撰文,谈到了同一话题,他提出:“男单的趋势是攻防节奏转换变快,中前场限制增多,逢高比压,后场强攻增多。”但我觉得如今的林丹并不在这个思路上前行。倒是2008年北京奥运时期的林丹按这个思路走到了尽头。但很快拐了一个弯,抛弃了这种强化进攻的打法。原因应该在于这种打法的稳定性难以维持以及无法控制伤病两个难以逾越的点。

好了,我们回到这个太极图。假设白色代表防守,黑色代表进攻。“太极图”给了我几个启发。整体上有攻有防(而且比例可以根据情况转变);攻防并非界限分明,而是攻中有防,防中有攻;还有最奇妙的一点,黑色代表进攻,但也可以代表防守,攻防角色可以调转。

也许这个“太极图”就是对后期林丹“攻防”的最好诠释:打破攻防的界限,追求一种每一拍既有进攻效果又有防守效果的境界。

(2)攻中有防(进攻就是防守)
“太极丹”很多这种试探性的进攻,给对手制造一定的防守难度,但同时下一拍的跟进又带有防守的准备。如果进攻效果出来了那就有便宜就占;如果对手防守的好,那就转入相持的姿态。

(3)防中有攻(防守就是进攻)
在接杀这个环节,林丹守中带攻的意图非常明显。甚至到了故意引导对手来攻,然后来通过接杀变化起到反击效果。这里面有个道理在于,对手杀的越凶,重心会丢得越多,下一拍,尤其的是斜线的连贯就会变得卡顿。

从太极看攻防,领略不一样的太极丹

二,在“连贯”和“限制”上大做文章
(1)牺牲落点的精确度,追求连贯

林丹做了一个简单的置换,牺牲一定的精准度,换取连贯的速度。注意这里牺牲落点不等于不要落点,只是不要求砸边线这种容易失误的打法。正因为不用担心失误,所以能够更放心大胆的加快连贯的速度。同时交叉的线路,即使没有砸边线,仍然在球路上能对对手构成一定的限制和消耗。

(2)降低击球点的要求,追求连贯
这是大家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点,为什么不抢高点还能利于下一拍的连贯?因为:一是启动上来说压低重心,更利于启动,降低击球点出球就相当于降低了重心。二是放弃高点出球,整个节奏会减慢(抢高点出手相当于提速,如果打不死对手,对手回得也快),所以有点被动的话不如放弃高点出手,利于下一拍的连贯。

(3)降速和简化球路,追求连贯
年轻球员还在不断思索怎么打得更快更猛的时候(意味着想打死对手,即没有下一拍),林丹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连接下一拍的问题。其实办法很简单,就是自己回球的节奏和线路相对简化,不管快还是慢,都尽力控制都在自己的“频道”上。

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联想到了POST-ROCK(后腰:颠覆传统摇滚的一种风格)。这也许就是POST-LinDan(后林丹即:“太极风”的林丹)的精髓,把对攻防理解融入“连贯”和“限制”之中。

三,总结
看似精简的球路,却有细腻的心思去谋划;看似“消极”防守,缺令对手的猛攻化入无形;看似不紧不慢,却突然来一手“小林飞刀”见血封喉。看似年纪大了体力不占优势,却经常打到第三局还有奇高的胜率。这就是POST-LinDan,抛弃了简单的能力比拼,用一个个精心的布局,细致的谋划去打败对手的“太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