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实战测评:李宁韦德之道6

2019-02-22  阅读[257]
导读:李宁Way of Wade 6,在高速推进后不减速的变向瞬间会让双脚会晃动,但能很快的把双脚拉回正轨,这双鞋的稳定则让我惊艳,与哈登1相比的八字形抗扭转稳定片它提供的我认为比较像动态平衡,在扭转中透过前后的平衡让双脚回归稳定,这双就是很老派的不让你转而带来的稳定,是这双鞋子给我的新的体悟。......
对于WOW6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你的尺寸,才能谈接下来的实战。这双我用不惊不喜来形容可能有些不太好,与Nike与adidas仍旧差了一点,但跟WOW系列作来比已经好上许多,中国网友形容这是最好的国产鞋,是不是最好不知道,但名列前茅是一定的,在外观与中底都有新的突破。

打球习惯以投射,防守为主,快攻上篮为辅,半场切入不是主要得分手段,但是在攻守转换之间习惯全力冲刺,因此对于转向,抓地的需求较为重视。

我对球鞋的需求如下:抓地>包覆=支撑>缓冲,缓冲不是我的首选。

网友实战测评:李宁Way of Wade 6

贴地感受(含抓地力,侧向支撑)
这个项目会是我对一双球鞋最重视的部分,如果这边无法得到满足,就不用再往下谈了,就像马斯洛的金字塔一样,生存需求等于抓地力,也是最底层最需要被满足的部分。

WOW6在贴地方面我认为及格,因为中底还垫了Drive Foam所以你要要求它极致贴地有些强人所难,但这对于我的需求来说,合格,以KD系列球鞋论,比KD9更贴地,但要与Jordan 30相比仍是不足。

对于最要求贴地感受的我来说已经及格,应该对很多人来说也都是及格的了。我以接球后垫步这切入个动作来说明,「接到球后的Hop落地,选择左或右,启动。」不拖泥带水,绝对满足一般人需求。以Wade角度来看,虽然他已经不是年轻切豆腐大师,但对于后卫来说Court Feel一定还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所以即便添加缓冲中底,仍然是适中的厚度。

抓地力与侧向支撑,黑色橡胶与水晶底材质有些微高低落差,这边跟Jordan 30的大底有既视感,虽然说成因完全不同,但以黑色部分作为抓地主力战将的WOW6搭配水晶底在应付一般PU场地及干净的室内场地没有问题,但在侧向时摩擦黑色区块之余一定会接到水晶底部分,就这个配色来说就不是那么优秀,整体来说带了些许灰尘的室内场地那就不太建议了,因为滑动会很明显,抓地力合格但要继续往上挑战还要加点油。

侧向支撑,除了原本前掌楦头就偏宽外,编织外藏加上内里材质的让整体构造延展性不大,正常跑动下有做到他应该做的事情,但在防守横移的部分,稍微可惜,一方面主要是因为楦头造成的滑动,防侧翻部件还可以更好,部分还是透过绑带给予的辅助效果,这里也算是满意,最重要的是绑带让侧向支撑多了强大辅助非常加分,比起有若有似无作用的KD7绑带可靠多了,Wade本人在这赛季有穿上没绑带款的WOW6 ,但看起来不会在市售版登场,也令人好奇无绑带会带来怎么样的反应。

中底缓冲
Drive Foam,Cushion,李宁云科技,几乎是把能用上的科技都搭配上了,效果不差,最少能符合一般需求,穿过WOW2之后就知道有人说「板砖」绝对不是开玩笑的。这一代不会让你再有板砖般的感受,但要说Drive Foam的优点,我想是在你需要它的地方它会出现,但平时不会打扰你,就像你周遭那一个许久不见的超级好朋友,鞋垫后跟的微小突起缓冲垫大概只是PU ,但对体重不重的人来说却是画龙点睛。

用原地跳跃的方式,大概可以感受到它的反馈,不是大辣辣还你,而是会先被承托住再还你的感觉,因为不是如Zoom Air一样的直接回弹,但比Harden Vol.1多了点感受度。

不震脚,也不韧,即时反馈一般,但在落地后向前突破不会造成你的阻碍。是怎么样的一种特性,有些难以言喻,不过这一代就像先驱一样,性能不可能推出一代即颠峰,但我想李宁应该也正在尝试Drive Foam与其他中底搭配的反应,未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表现鞋款,可以期待。

包覆性(尺寸)
满意,不到出色。撇除楦头因素,这双鞋子同样也是编织外表,但里面偷偷塞了内里强化,失去了单层编织散热的优点。不过对包覆来说加分,但也不到特别优秀,我推测是因为原本这双鞋子是要做成子系列加上又是中国设计师考量亚洲人宽脚的特性。因此,有时候打球结束后内里都会湿湿的,我本身不是特别会留脚汗的人,但是这点完全可以用袜子克服,如果穿上厚一点的毛巾底厚袜,绝对不会让你有溽湿的感受。

尺寸是买这双鞋子最需要注意的部分。如果你是正常脚型的人,我会建议你拿US原尺寸(就看)US就对了,即便内长cm会短半公分,但是前掌至少不会有宽如海的感受。我买的第一双配色就是拿相同内长cm,到手后才发现有点太大了,前掌太宽,即便穿厚袜子也难以弥补。只有尽力束紧鞋带才好一些。

束紧鞋带后,鞋面会被拉扯出绉褶,虽然无损实战影响,但你就可以看出前掌的确是太宽了。但倘若你是脚宽的人,这双鞋子应该会很适合你,但要找与平常Nike,adidas鞋款相对应的内长cm去找李宁尺寸。(净信配色是我拿27.5 cm的版本,前掌偏大。)

实战动作测试
抓到篮板后需要把球快速推进至后场,速度从0 到极速再到0 的急煞,对于中底的缓冲还有大底的接触面积是挑战,但这双鞋子都能完成所需,他不是一双大底极宽的鞋款,但不用担心会不会抓不住地面。而中底材质缓冲的部分,会给你相对应的「承托」而不是全力反馈,结合贴地性能,能让球员用清楚用脚感受地面,进而做出下​​一步动作。

运球Inside-Out的部分,这边可以体现我刚刚所说对于防侧翻的问题。在快速的侧向力施予球鞋上时,有轻微的上翻,会让侧边原有的角度变成垂直,请看右边外侧白色中底。

此时若鞋面支撑或是楦头因素再让前掌外滑就会有不安心的感觉出现,虽然目前没有外翻过,(中底的抗扭转碳纤维版威力强大),但我觉得这是双鞋子可以加强的部分。

后撤步是测试前掌反应与抓地的动作,对地面的整体反应还算流畅,也不会有侧滑的情形发生,这部分主要着力点在前掌大底黑色橡胶还有以45度对Drive Foam 施力,没有爆发性的反馈可是我觉得算是轻盈,不干扰你身本身动作。

最后一个想提到的是整个鞋子的稳定性,从大底往上延伸,在大部分的动作都很好,在中底抗扭转碳纤维功不可没,虽然你可能觉得这是噱头,我本来也觉得还好,我们普通打球的强度要感受到有困难,但是当你在做测试时一些刻意为之的动作,就能清楚感受到所谓「稳定」的感觉。

在高速推进后不减速的变向瞬间会让双脚会晃动,但能很快的把双脚拉回正轨,这让我想到Peak DH3的碳版,大部分鞋子做到的是提供最基础合格的抗扭转,这双鞋的稳定则让我惊艳,与哈登1相比的八字形抗扭转稳定片它提供的我认为比较像动态平衡,在扭转中透过前后的平衡让双脚回归稳定,这双就是很老派的不让你转而带来的稳定,是这双鞋子给我的新的体悟。

试想另一面,不过虽然提升稳定,但如果扭转的角度过大,反而会让你整只脚无法掌控地面,直接翻过去。所谓,不翻则已,一翻惊人。

结论
1.Court Feel 适合切入系球员同时带有一定缓冲,非死硬的感受。
2.绑带支撑为此次亮点之一,为包覆与支撑升级。
3.碳纤维板带来的稳定其实就像一台底盘很低的跑车,
4.Drive Foam带来的是承托的效果,个人感受是偏薄的缓冲,主要的不是带来反5.馈而是在调整Court Feel之于,能够兼具缓冲。
6.非常需要注意的尺寸问题正常脚型请对照US尺寸,偏宽角型请对照内长cm。
7.过宽楦头对于侧向的滑动是这双鞋子唯一美中不足之处。